当前,全球数字化发展进程不断提速。国际宽带使用量持续增加,但不同国家、地区和群体之间的数字化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日益突出。国际电信联盟敦促各国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地区和国家间数字合作,努力弥合数字鸿沟,确保可持续的全民互联互通。
国际电信联盟近日发布的《衡量数字化发展:2020年事实与数字》报告显示,全球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在使用互联网。从2015年到2020年,4G网络覆盖范围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了一倍,到2020年底将覆盖全球近85%的人口。报告显示,疫情防控期间,数字鸿沟问题进一步凸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与农村、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及互联网接入的差距持续扩大,如何确保数字化成果惠及所有人,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这份报告,2020年国际宽带使用量增长了38%,比去年的增速高出6个百分点,目前全球几乎所有城市地区均有移动宽带网络覆盖。报告发现,15—24岁的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比例增加到近70%;手机得到广泛使用,在统计的73个经济体中,手机普及率超过80%的有44个。
疫情防控期间,各国数字化进程提速,民众的购物行为发生重要改变。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一项调查,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线上消费的次数增加,且更依赖互联网来获取新闻、健康相关信息。新兴经济体的消费者购物线上化的趋势更为明显。联合国贸发会议秘书长穆希萨·基图伊表示,随着世界经济逐渐复苏,消费线上化将对市场走向产生持久的影响,在此趋势下,确保所有国家都能抓住数字化带来的机遇显得尤为紧迫。
经合组织近日发布的《2020年数字经济展望》指出,为了满足人们及时、安全、可靠地访问国内和跨境数据的需求,各国政府、企业和研究人员在数据方面的全球共享与合作正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不断升级的数字技术和基础设施帮助各国有效应对疫情,同时也加快了全球数字化发展的进程。”中欧数字协会主任克劳迪娅·韦诺蒂对本报记者表示。
“互联网普及率持续提高和数据的指数级增长,这两大趋势将推动数字化转型。”瑞银全球财富管理部门的一份报告预计,在未来10年内,全球将新增20亿互联网用户,其中大部分来自新兴经济体;全球数据总量将增长到现在的10倍以上,到2030年达到456泽字节(1泽字节约等于1万亿吉字节),相当于每人拥有840个64GB的智能手机。
国际电信联盟的报告指出,疫情防控期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与农村、不同群体之间数字化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放缓、数字性别鸿沟、缺少数字技能和可承受的价格,仍然是阻碍人们公平参与数字社会的主要障碍。
全球数字化发展正面临日益加深的数字鸿沟所带来的挑战。报告显示,全球约有72%的城市家庭可在家上网,几乎是农村地区的两倍。最不发达国家17%的农村人口生活在完全没有移动网络覆盖的地区,19%的农村人口仅可使用2G网络服务。最不发达国家和内陆发展中国家中约有1/4的人口、小岛屿发展中国家中约有15%的人口无法使用移动宽带网络。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近日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有超过20亿25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无法在家中上网,占世界儿童和青少年人口总数的2/3。据统计,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中,所有居民都能负担得起互联网连接的国家只有29个。40%的美洲原住民聚居地没有网络连接或缺乏基本的无线网络服务。
数字化发展不平衡还体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差距。国际电信联盟指出,5G网络覆盖率在经合组织国家中达到34%,在亚太地区的覆盖率为15%,在拉丁美洲为3.2%,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为零。此外,同一地区内不同国家间数字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也很明显。在非洲,南非的互联网使用率达到50%,但不少非洲国家仅有约10%;经合组织国家中,韩国的光纤到户渗透率达82%,奥地利、比利时、德国、英国等国的水平却低于5%。
“疫情防控期间,更容易使用互联网的群体更有可能通过远程办公保留工作,让孩子参与在线教育,通过远程医疗减少门诊感染风险……”韦诺蒂表示,疫情进一步凸显了数字不平等现象,各方应当共同作出努力,弥合数字鸿沟,确保所有人享受数字红利。
专家建议,各国政府应加大投入,激励私营部门扩大对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投入,并向最贫穷和最脆弱的社区提供价格合理的互联网接入服务,实现数字化均衡普惠发展。
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赵厚麟指出,报告发出明确信息,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全球最紧迫和最关键的问题之一。“不改善数字基础设施,弥合数字鸿沟就是一句空话。”韦诺蒂表示,由于个人能否获取在线资源直接影响到包括就业、教育、社交、文化活动在内的社会参与,数字鸿沟正在加剧社会不平等,导致更加严重的贫富差距,如果不遏制这一趋势,将阻碍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全面实现。
国际电信联盟建议,政策制定者和从业人员应开展有针对性的数据能力培养项目,提升不同年龄和职业群体的数字技能水平;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国应着力培养和积累数字技能方面的人力资本;各国政府还应提高数字化能力,更好地了解妇女在使用互联网方面面临的障碍,并为其配备使公共政策更具性别包容性的工具。
韦诺蒂指出,农村地区存在“双重数字鸿沟”的风险,即在数字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同时,还缺少数字技能和人力资本,因此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数字素养和技能是实现普惠和公平的关键。
为解决数字化技能差距,欧盟今年7月提出新的《欧洲技能议程》,计划到2025年为成年人提供5.4亿人次培训,将具有基本数字技能的成年人数量增加到2.3亿。南非政府为失业人员提供4到8周的免费在线培训,课程包括数据科学、编程、应用开发、人工智能等。今年3月以来,新加坡通过再教育计划为超过1.2万人提供数字技能培训。
国际电信联盟建议,各国政府需要采取协调监管、吸引投资和商业激励等措施,为数字化普惠发展和打造数字化社会营造有利环境。
9月15日一大早,五指山市水满乡新村茶农邓小妹背起竹篓,戴上帽子,前往不远处的茶园采茶。凭借良好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气候土壤条件,在五指山市,除了茶叶产业,雪茄烟叶种植产业也开始逐渐发力。
国家卫健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2亿以上,占总人口的14.2%。王海东指出,接下来将深化医养资源共建共享,合理布局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机构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健全医养合作机制。
6600万年前,雄霸地球的恐龙消失了。王强说:“年代学结果显示,山阳盆地恐龙化石分布的时限是6824万年到6638万年前,表明山阳盆地内的恐龙多样性在其灭绝前的约200万年间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这真应了华中农业大学的同学们给邓秀新院士起的绰号——“邓布利多校长”,在他的手中,柑橘就像变魔法的道具,变幻无穷。
10年来,我国新增15项世界遗产,6个项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名录、名册,6项文献遗产列入《世界记忆名录》,15处地质公园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5个生物圈保护区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科普作家赵致真最近在做一件事情,他要把多年来淘到的大量苏联科普图书进行甄选,和长江少儿出版社合作,出版一套《苏联科普佳作丛书》。
核电发电量在当前我国电力结构中的占比在5%左右,较10年前约2%的占比有大幅提高。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人员在湖泊水温大范围动态监测与模拟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科研人员首次观测到传播的大尺度日冕准周期快磁声波波列现象。
9月19日,2022年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在中国科技馆举办。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出席活动。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张玉卓一同参加活动。
坚守“三条控制线” 服务高质量发展——“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新时代自然资源事业的发展与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入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自然资源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指南提出,面向粮食安全、生态文明、智慧农业、营养与健康、乡村发展等五大领域,设置12个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
日前,2022年石家庄市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拉开帷幕,连日来,从学校到社区、从线上平台到线下活动,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一场接着一场,让民众沉浸在科学乐趣中的同时,也触摸着科普的温度。
何谓“数”?怎么“算”?作为国家一体化算力枢纽节点的宁夏,如何从数据存储迈向数据计算、助推数字中国建设?数字经济如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在一条古老的有颌鱼化石身上发现了一颗有3.8亿年历史的心脏。
笔墨紧随时代,丹心许党报国,作为2022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前,“笔鉴丹心——手稿中的中国科学家精神主题展”在中国科技馆隆重开幕。